全新网站上线期间,如您发现任何问题和意见反馈,欢迎通过公司官方电话或官方邮箱,将您的宝贵意见告诉我们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将载气从氢气改为氦气会改变强极性化合物的离子比率。这可以从以下方面观察到: ?极性化合物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百分比(% RSD)增加(大于 15%) ?极性化合物的校准曲线出现非线性 这可能是由于使用氢气作为载气时,极性化合物在离子源中发生了潜在的反应所致。
柱流失是固定相的损失。色谱柱固定相是由重复基团构成的长聚合物链,这些聚合物还会与其他聚合物链交联,这种交联作用有助于稳定固定相并减少流失量。 在链的末端通常存在更具反应性的基团,如醇基(聚乙二醇相)或硅醇基(硅氧烷相)。这种活性较高的基团可能与链中的前一个连接点发生反应,导致聚合物链的某一部分断裂并作为流失物被洗脱出来。随着温度升高,该反应速率加快,导致流失增加,这就是为什么基线会随柱温升高而上升。 其他因素也可能引发固定相中的这种反应。强酸、强碱和氧气等强反应性物质会破坏这些聚合物链并导致流失。如果注入
硅胶表面的正电荷会排斥带正电荷的分析物,这阻止了碱性氮基团与未带电的硅醇基发生离子相互作用(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峰拖尾)。
当色谱柱被污染的样品弄脏时,可以使用溶剂冲洗法。该方法在分析惰性化合物或在新柱上峰形良好的化合物时最为有效。 操作步骤通常相当简单 —— 从气相色谱仪上卸下色谱柱后,使用氮气或氦气等惰性气体将几倍柱体积的溶剂压入色谱柱。溶剂从色谱柱的后端(检测器端)向前端(进样器端)推动,这样污染物就不会被进一步推到色谱柱内部。如果使用多种溶剂,要确保与前一步使用的溶剂没有混溶性问题。冲洗较厚液膜的色谱柱时也要小心 —— 二氯甲烷、乙酸乙酯或己烷等高非极性溶剂会导致聚合物溶胀,从而阻塞色谱柱的流动通道。 典型的操作程序包
通常串联使用不同孔径的色谱柱来分离分子量差异大的聚合物。传统建议按孔径递增顺序排列(最小孔径柱最靠近进样器),但实际上只要保持分析一致性,顺序影响不大。另一种选择是使用含多孔径颗粒的混合/线性柱,其优势是单柱即可实现充分分离。使用较少色谱柱可减少流动相中的分析物扩散,获得更尖锐的峰形和更高灵敏度。但对于分子量相近(差异<30%)的聚合物,仍需多柱串联提供的额外理论塔板数来实现分离。
ROA色谱柱通常用于分离发酵分析中常见的糖和有机酸混合物,采用独特流动相(通常为0.005N H2SO4)来分离糖和淀粉以及有机物酸和醇;这些参数都是监控发酵过程的关键。
从正相转为极性有机相/反相时:用甲醇:乙醇=9:1(V/V)过渡溶剂以0.5mL/min流速冲洗至少10个柱体积(250×4.6mm柱需25mL,150×4.6mm柱需15mL),再用新流动相平衡至少10个柱体积。若反相缓冲盐不溶于甲醇/乙醇,需先用水短暂冲洗。不建议从反相转回(切回)正相模式。
当将样品加入沉淀溶剂时,必须确保样品与溶剂充分混合。建议用有机溶剂反复吹吸样品以确保完全混匀。样品浑浊表明沉淀物在通过滤膜前未完全形成。
在SPE方法开发过程中,建议收集所有馏分以帮助进行方法优化和故障排除。 可能导致回收率偏低的常见原因包括: ? 上样步骤损失:上样量过大、上样溶剂洗脱力过强、上样流速过快(导致分析物与吸附剂相互作用时间不足) ? 洗涤步骤损失:吸附剂选择不当(保留能力不足)、洗涤溶剂洗脱力过强 ? 分析物吸附过强:洗脱溶剂强度不足、吸附剂选择不当(如不可逆结合)、洗脱溶剂选择错误(如分析物溶解性问题)、残留洗涤溶剂稀释洗脱强度(洗涤后柱体干燥不充分) ? 分析物降解:需检查分析物稳定性及其对pH值、光照、温度等因素的敏感
配制1L 5mM碳酸氢铵溶液,少量浓氨水即可调至pH9。要达到pH11,预计需添加溶液总体积5 10%的浓氨水(如1L溶液需加50 100mL)。
第3页,共7页,每页10条